院内环境
 

 

小雪时节,气温骤降,保养身体很重要

小雪,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0个节气。每年11月22日或23日,视太阳到达黄经240°时为小雪。

 


 

       小雪节气,反应了气候特征,期间寒潮和冷空气一般活动比较频繁,但不一定下雪。“小雪不耕地,大雪不行船”。立冬之后,气温逐渐降低,人们感受到丝丝寒意,纷纷添衣保暖。而小雪的到来,则意味着中国北方已开始进入寒冰封冻的时节。由于天气寒冷,降水形式由雨变为雪、但此时由于雪量还不大,所以称为小雪。
 

 

      我国古代将小雪分为三候:“一候虹藏不见;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;三候闭塞而成冬。”由于天空中的阳气上升,地中的阴气下降,导致天地不通、阴阳不交、所以万物失去生机、天地闭塞而转入严寒的冬天。

 

 

      为了应对变冷的天气过去,人们常常会储存大白菜,同时腌菜、做些腊肉以备冬季食用。要是赶上小雪节气正好下了雪,还有人会收集雪水,认为可以“败火”,治疗热毒。在中国北方,小雪时节,部分地区开始供暖。室内外温差较大,中老年人常会出现感冒、咽干、嗓子痛、皮肤干、头晕、胸闷等症状。从而会导致支气管炎、心脑血管疾病等,这时我们该如何应对呢?
 
-1-
防寒保暖要做好
 
      从小雪这个节气开始,东北风刮得多了,由于气候虽冷却还没到严冬,很多人外出时不太注意戴帽子和围巾,这样往往容易遭受风寒。常言道:“若要安逸,勤脱勤着”,因此应多备几件冬装,做到酌情增减,随增随减。对于老年人,应选择柔软、光滑的棉织或丝织内衣、内裤、尽量不穿化纤类衣物,以使静电的危害减少到最低限度。
 
-2-
早睡晚起,睡前泡脚
 
      小雪节气要增强体质、提高机体免疫力和抗寒能力。首先,要保证充足的睡眠。太早的起床,身体会一下不适应寒冷的环境,特别是冬季,雾霾是常事,所以建议老年人7点以后起床为最佳时间。而晚上休息不要迟于22点,每晚用热水泡脚、能刺激足底穴位;或者抽空做做暖脚操、增加腰腿部力量、促进下肢血液循环、防止冻伤,并能提高机体抗寒能力。
 
-3-
多喝水防止内热产生
 
      多饮水可以促进新陈代谢,缩短粪便在肠道停留的时间,减少毒素的吸收,溶解水溶性的毒素。最好在每天清晨空腹喝一杯温开水,还能降低血液粘度,预防心脑血管疾病。
 
-4-
合理饮食保护心脑血管
 
      每年冬季的11、12月是心脑血管疾病高发期。天气变冷,血管收缩、血流阻力增加、血压升高、心脏负荷加重、血管变硬变脆;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。可以多吃保护心脑血管的食品,如丹参、山楂、西红柿、芹菜等;降血脂的食品,如苦瓜、玉米、荞麦、胡萝卜等;温补性食物和益肾食品,如腰果、山药、栗子、核桃等。
 
-5-
黑色食物补肾防感冒
 
      预防感冒是贯穿冬季养生的主题,而多吃黑色食物不仅能迅速补充热量、防感冒、还能滋补肝肾、清泻内火、保养肌肤。如黑芝麻具有补肝肾、润五脏、益气的作用;黑豆、黑米、黑枣、黑木耳等,也都具有很好的保健功能。
 
-6-
勤运动,不懒惰
 
      小雪过后,虽然气温更低,但积极锻炼也不要放松。慢跑、快步走、跳绳、打太极拳等,能让全身各个部位活动起来,促进血液循环。但也不可运动过度,大量的出汗会“发泄阳气”,会起到相反的作用。

 

     
      气温骤降,做好御寒相关事宜的同时,饮食方面也要注意多吃温补性食物和益肾食品。注意荤素搭配,合理饮食。应当保证充足睡眠,保持乐观心态,保持对生活的热情。